最近记者走访发现,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因不会使用智能软件,老年人群体在办理银行业务、医院挂号、线上缴水电费、公共出行、手机点餐、扫码支付及健康码申领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不便。
一方面,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为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在进一步加深,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显得越来越迫切,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老年机只能打电话,哪儿能领码”
疫情期间健康码是出行的必备,也是每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更是社会疫情状况的晴雨表。
记者随旅游团到滨海新区一日游,旅游大巴快到达国家海洋博物馆时,随团导游提醒大家提前准备好健康码才能进馆参观。接下来就像炸开了锅一般,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自己没有健康码,怎样才能领取健康码?许多年轻人这才意识到,原来在我们身边还有众多老年人使用着不能上网的老年机。
与记者邻座的两位老人异口同声地说:“我的手机就是个老年机,只能接打电话,还有没有其他渠道领取健康码?”另一位老人诉苦说:“疫情不久坐公交,因为不能扫码被‘赶’下来了。”
天津中国青年旅行社导游李韬手把手教老人领取健康码,很快就帮老人们解决了问题。最后还有五位老人的手机无法办理,导游根据每人可以代办两人健康码的方法,这才进馆。老人们拉着李韬的手再三道谢:“多亏了你,不然我们这群老人是寸步难行。”
“系统字体越来越小,看起来吃力”
记者问几位老人,为何不使用智能手机?几位老人也很无奈,“现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字体越来越小,看起来都吃力。手机软件更新越来越快,功能越来越复杂,绝大多数老年人都用不上。手机用着用着就会提示内存不够,越来越‘卡’。手机上的各种小玩意儿,看上去密密麻麻,眼花缭乱,找不到应该按哪儿。”说着,一位老人掏出手机,当着记者面打开一条短信通知,一个字一个字吃力地念了起来。
“验证码歪歪扭扭,只能连蒙带猜”
除了上述原因,有的老人最怕输入验证码,这是他们对很多手机软件“敬而远之”的重要原因。“来短信那种验证码,需要复制。我们老年人本来反应就慢,几十秒的时间人特别紧张,容易出错。”应用登录页面上的验证码就更难了,数字和英文字母组合在一起,歪歪扭扭,只能连蒙带猜,手写输入本来就慢,一不小心碰到验证码,码又变了,只得从头再来。
超1亿银发族没有触网习惯
在数字化发展“驶入快车道”的这个时代,全国仍有超过1亿的银发族没有触网习惯。有声音认为,社会更应给银发族多一些“数字留白”,让老人在社会中不再“无码可依”。专家建议,公共场所要给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预留通道,特别是疫情期间,在“一码通行”场景中为老年人等重点群体安排专人对接服务,确保“数字空白”能够兜住“跟不上数字步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