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老年人患上“分离综合征”

2021-10-12 16:50:43来源:老年生活报编辑:张炼

长假结束,很多家庭的欢聚也随之结束,子女上班,孙辈返校,老人们再次回归“空巢”生活。许多老人因此感到十分焦虑、失魂落魄,只有再次见到子女、孙辈们才会开心起来。这些老人可能患上了“分离综合征”。

想孙子想出了病

今年七旬的王女士,一直享受儿孙绕膝的欢乐时光。小孙子壮壮由她从小带大,祖孙间的感情非常深。今年壮壮高考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全家人都非常高兴,唯有王女士黯然神伤。壮壮开学住校后,王女士开始变得少言寡语,经常丢三落四,整天面对窗外发呆,担心孙子在外地是否安全,饭菜是否可口,能不能照顾好自己?

其实像王女士这样的老人,还真不在少数。“分离综合征”是一种分离性焦虑,是指与亲人分别后,老人所产生的失落感、不适感、寡言少语、闷闷不乐,甚至焦虑和抑郁等症状的集合。这些不良情绪如不能及时化解,将对老人的健康造成影响。如今,老人患分离性焦虑的比例不断增高。

老人因何分离焦虑

老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异常的表现呢?

第一是隔代教养。根据中国老龄中心的调查,在我国,老年人帮助儿女照看孙辈的比例高达66.47%。两岁半以前的儿童,超过60%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护,其中有30%的儿童甚至直接被放在老人家里抚养。

第二是孤独。随着年龄增大和躯体疾病的增多,老人愈加渴望儿女能对自己嘘寒问暖,如果子女没有更多的时间陪在身边、与其交流,就很容易产生被忽视的感觉。长期陪伴身边的孙辈一旦离开,老人常常难以适应,失落感、孤独感油然而生,进而产生抑郁、焦虑等更加严重的负面情绪。

第三是自我老化。老年人除了身体各器官功能在逐步老化,心理活动也常常陷入“衰老”之中。

美国的老年心理学者研究发现,老年人在看护孙辈的过程中重新获得了生活的意义,身边有茁壮成长的隔代人,老人也深受感染,重新体验到生命的活力。与孙辈分离后,这种轻松向上氛围陡然消失,面对巨大的落差,老人的心理会再次老化。

晚年生活应该更精彩

老人如何才能甩掉“分离综合征”呢?

一是加强自我认知。含饴弄孙、尽享天伦固然是人间美事,但老年朋友要清楚地认识到,在教育孙辈这件事上,自己只是“辅助角色”。老人要尊重儿女的育儿观念,该放手时要放手。二是积极应对环境变化。退休之后,老年人要调整心态,学会迅速适应全新的生活。有意识地设计自己的后半生,让生活多姿多彩,充满情趣。三是做自己的主人。老年人要学会经营自己的时间,平时要多和老伴、邻居、朋友沟通聊天,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通过结交新朋友、培养兴趣爱好等,使自己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减少子女、孙辈不在身边时的失落感和孤独感。

陪伴是最好的良方

子女的关心和陪伴才是医治老人“心病”的良方。如有可能,子女都应尽量常回家看看。如果相距太远,子女离家之前要给父母安排好日常生活,鼓励老人发展多种兴趣,安排他们实现未竟的梦想。不在家的日子,子女要比平时更关注老人,多打几次电话,聊聊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也要听听老人的倾诉,让他们说说家里或身边的事。即使老人说话啰唆,子女也要耐心听完,让他们知道自己并没有被遗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