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吴浩
10月21日,广安市果丰社区志愿者又一次来到了留守老人杨胜琼家里。68岁的杨胜琼行动不便,儿子儿媳又常年在外地务工,社区志愿者主动上门与她结成对子,经常过来一起拉家常。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助老志愿服务常见于四川各地社区。
项目扩容,助老志愿服务百花齐放
“不再是以往单一的慰问,定制开发的项目越来越多”
“以前坐公交有时会忘记带老年卡,今天志愿者们教会了我使用乘车码,以后乘车就更方便了。”10月16日上午,在成都市春熙路街道总府路社区、少城街道宽巷子社区、荷花池街道五丁社区、红牌楼街道太平社区、猛追湾街道培华路社区等5个社区,一场省级志愿服务示范活动同步举行,金牛区荷花池街道五丁社区的王大爷很开心地分享着自己的收获。
当天,来自共青团四川省委、省卫健委、共青团成都市委、大运会执委会志愿者部等单位、部门的100余名志愿者,一同参加“我为群众办实事——青春志愿·爱在社区”“敬老爱老”志愿服务主题示范活动。
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有的志愿者开展“手机课堂”,手把手帮助老年人下载安装APP应用,并演示“健康码”“公交车乘车码”“就医预约”等日常使用频次较高的小程序,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有的志愿者陪伴老年人开展手工皂制作、贺卡制作、微积木拼装、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为社区里的老人送去关爱和祝福;大运会志愿者们为社区老年人示范表演健康拍打操、太极拳等健身项目,传授体育健身技能;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疗志愿者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了网络挂号演示,还开展了涵盖健康咨询、针灸推拿、血压心率测量、健康保健知识宣讲等内容的爱心义诊服务;国网四川电科院、国网成都供电公司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志愿者为老人们讲授了电管家APP的使用方法,详细展示了一键求助、电器能耗查看、节能建议等功能,并上门为老人免费安装亲老电管家智能插座……
“近年来助老方面的志愿服务,不再是以往单一的慰问,定制开发的项目越来越多。”成都市青年志愿服务行动中心党支部副书记陈斗月长期从事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发和运营,对基层一线的变化有着最切身的感受,她列举了“青聚锦官城”上的数据,成都平均每天有100场左右青年志愿服务,助老类别的占两成左右,比较主流的项目包括“手机智慧课堂”“坝坝舞教学”“合唱团指导”等。
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志愿服务项目明显增多,“青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能有机会更好地满足老人个性需求,老年人在精神上的需求也能获得更多满足。”陈斗月说,整体上看,随着项目的百花齐放,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有了发挥专业特长的舞台,老人们回馈给志愿者的获得感也明显增多。
全省各市(州)、县(市、区)团委、各级各类学校团组织也在广泛组织开展敬老爱老相关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今年6月至10月16日,全省各类青年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志愿四川”平台共发布相关主题活动332个,参与人数4487人,累计服务15498.5小时。
最好方式
让助老志愿服务下沉到社区
“如果简单提供传统的‘游击式’助老志愿服务,肯定是要被时代淘汰的”
近年来,四川的青年志愿服务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社区,这一方面有来自基层的切实需求,另一方面也是顶层设计的有意引导。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志愿服务要立得住、走得远,进社区是最好的方式,这其中自然包括越来越频繁的助老类志愿服务。”团省委社联部副部长李昊霖认为,社区志愿服务要更好地服务群众、取得越来越多的社会效益,离不开三个关键词:场地、创意、人,这些在社区都能实现,“志愿者如果简单提供传统的‘游击式’助老志愿服务,肯定是要被时代淘汰的。”
2021年6月,团省委印发《四川省2021-2022年度社区青春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和《社区青春行动各市(州)工作要点(建议)》,制定实施方案,从社区团的体系和网络、市(州)工作协调机制、活动形式、服务内容入手,推动社区青春行动的进一步深化。21个市(州)共有129个社区纳入省级社区青春行动实施范围,成都市16个社区作为全国首批社区青春行动试点社区,其余省级示范社区点位共113个,含凉山州易地扶贫安置社区2个。
试点试什么?首先是资源整合、多方联动。团省委依托“青春志愿·爱在社区”志愿服务品牌,通过活动“工具包”发包方式,将“守护生命”“爱心义集”“敬老爱老”等活动指引下发至基层,为社区青春行动提供项目支撑,指导各市(州)团组织广泛调动基层团组织、青年社会组织、社工机构、青少年事务社工、青年志愿者作用发挥,加强各方资源统筹整合。
一些成效已经开始显现。达州推出“1+2+N”选配法,“1”是指在小区党支部成员中选拔一名优秀青年担任小区团支部书记,“2”是指在物业和业主中各选一名优秀青年担任小区团支部委员,“N”是指通过本小区青年学生、青年社工、团代表、青年志愿者作为组织骨干,多渠道充实工作力量;攀枝花与“乐扶青葵”“青禾计划”等项目对接,动员大学生兼任社区团干部、大学生实习生补充社区工作力量。
健全工作机制。省级层面,建立随机督查制度,以直接到点督查了解、与社区相关人员座谈、反馈相关问题至县级团委的形式,促进当地项目的进一步做实做深。截至9月,直接督查社区11个。社区层面,绵阳北川县在永昌镇尔玛社区试点实施“党建+团建”“整合+赋能”“自愿+志愿”“需求+服务”“积分+激励”社区青春“5+”行动,在社区建立功能性大团委,由社区党委书记兼任大团委书记,将辖区内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小区楼栋团支部书记纳入大团委统一管理,已有13个基层团支部书记分别设岗定责加入社区功能性大团委。
探索课题
让助老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
“思路是丰富活动内容,主动服务群众所需”
成都市兴蓉社区的志愿者何梅一直专注于教授美食、烹饪方面的志愿服务。刚刚过去的这个中秋节,她和志愿者伙伴一起,制作了不少肉松、蛋黄等口味的青团给社区里的老人送去。“下次川菜课是啥时候啊?我让我女儿来抢名额。”老奶奶的热情让何梅觉得特别有成就感,美食类志愿服务很受欢迎,来听课的很多都是老人。
如何让志愿服务更好地常态化开展下去,是接下来四川青年志愿服务探索的重点课题。
“思路就是丰富活动内容,主动服务群众所需。”李昊霖介绍,四川正积极引导各地依托多群体、采用多形式、利用多资源、结合“青春志愿”爱老敬老等品牌项目开展各类活动,服务社区老年群体。遂宁蓬溪县在部分社区长期开设免费书法体验课;宜宾则联合民政、妇联、残联等部门,聚焦思想引导、亲情陪护、心理疏导、法律宣教等多方面,为社区老人提供帮助。“下一步是进一步引导各地将社区青年行动做实做深,继续随机督查,及时召开区域交流座谈会,反馈各地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交流将好的做法分享出去。”李昊霖说。
“周末有空我们会带着孩子去周边的社区老年服务中心打扫卫生,给孩子做个表率。希望以后能做的更多一些。”长期在社区服务的志愿者梁琴也说出了自己的期待。她参加了帮老人制作营养餐、陪老人散步等类型的志愿服务,“以后有特色的助老志愿服务肯定更多,因为参与进来的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多了。”梁琴很鼓励自己的孩子把书法特长用在志愿服务中。
“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既要契合社区业态、居民需要,又要结合青年特长。”陈斗月直言,需求发掘是前提,项目开发是关键,青年参与是支撑。在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过程中,如何借势借力社区业态,如何开发社区居民需要、青年喜欢的志愿服务项目,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大胆探索。项目是落在社区的,只有满足了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和发挥了青年志愿者特长,才能让居民有获得感,青年有成就感,才能打造出更多有针对的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项目的常态化才能行稳致远。
共青团四川省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