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5年高血压病史的张女士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过程中发现,以前服用疗效较好的药物效果慢慢“变差”了,血压开始变得不稳定。那么,吃了几年的抗高血压药为什么会“失效”呢?实际上,疗效“变差”不能怪在药物身上,因为根据临床观察,有以下几个方面会造成患者血压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疾病变化有些患者在刚开始服用某种抗高血压药时效果很好,于是没有经常对病情进行监测。高血压疾病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患者随着时间推移,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加上他们或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或过于劳累,或高血压可能累及靶器官,导致血压忽高忽低。这并不是抗高血压药本身的问题,而是疾病变化影响了药物疗效。如有些高血压患者从过去的单纯高血压发展到合并糖尿病等,这样就应考虑联合用药来保护靶器官,减少并发症。又如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原有的治疗方案不能很好地控制变化了的病情,那就需要与医生一起摸索出新的、适合病情的治疗方案。
用药不合理有些患者没能坚持服药,服服停停,或是频繁更换药物品种。如果没能遵医嘱正确服药,势必会影响抗高血压药疗效。而频繁更换抗高血压药品种,也会影响疗效,因为有的抗高血压药服用时间越久,降压效果越好。如缬沙坦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降压作用,是通过阻断受体结合位点起效的,服药后1年作用较6个月强,6个月较3个月强。因此,当服药有效时,不必频繁更换品种。
气候因素不少患者有这样的体会:同样一套治疗方案,在天热的时候血压趋于正常,甚至偏低,而在天气寒冷时,血压升高。这时,继续用同一方案,效果未必理想,需要增加药品的剂量、服药频次或品种。
面对抗高血压药效果“变差”,有些人会乱投医,还有的偏信秘方、偏方,其实这样是有害无益的。当血压控制不理想时,要将情况反映给医生,以便医生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相应处理。患者不要私自更换药品,或突然停服药物,也不要擅自加大剂量,因为这样不但会影响疗效,还有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当所就诊医院的医生仍不能解决问题时,可选择上一级医院心内科或高血压专科就诊,并带上病历和药品外包装,让新就诊医院的医生了解既往病史及正使用的药品。当然,对血压“顽固不化”的情况,患者也应“自我检查”,查查是否存在遗传因素,生活方式、职业是否存在问题。
(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执业药师邬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