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公布了一组数据: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24.6%——“大约每4个孩子里,就有一个检出抑郁”,是不是足够触目惊心?高抑郁率的背后,是一个个被日常焦虑情绪绑架的无辜孩子。容易抑郁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现?
5句口头禅,表达负面情绪
一位儿童心理专家提过,在他看过的抑郁孩子里,很多经常说以下5句口头禅。
1.烦死了/愁死了/累死了(充满无力感,有些孩子很暴躁,有些孩子心力交瘁)。
2.真没意思(干什么都没有精神、提不起兴趣)。
3.我没胃口/不想吃东西(经常性的食欲不振,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
4.我真没用/都是我不好(没有自信心,对自己和人生感到失望,容易习得性无助)。
5.我睡不着/夜里总被噩梦惊醒(经常性的失眠,很可能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也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
这些负面情绪看不见摸不着,却附着在孩子身上,影响他们的成长质量,甚至有一天会突然压垮孩子。
焦虑有好坏,要学会甄别
美国心理学博士布丽吉特·沃克在《帮孩子摆脱焦虑》这本书中说,孩子大部分的负面情绪,都跟焦虑有关。焦虑,会以五花八门的方式在孩子身上体现,像压抑、逃避、害羞、叛逆、悲观甚至缺乏自信、生气等情绪反应,都是孩子们应对焦虑的方式。
那么,是不是孩子所有的焦虑情绪都有害呢?也不是。适度的焦虑,反倒能提升孩子的表现力。比如“孩子害怕成为倒数第一”“不想输掉一场比赛”或“害怕明天演讲不好”,他们会在这种紧张的情绪下,激励自己表现得更努力更谨慎一些。一个大原则是:只要这些焦虑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大多是一过性,无害的。
讲道理,不是根治焦虑的办法
想要消除孩子的焦虑,类似的“你真棒”“没关系”等鼓励,就像蜻蜓点水,只能缓解一时,却不能从根源上拔掉孩子的焦虑,让孩子真正接纳自己,接纳情绪。心理学家们建议,帮助孩子学会一两项管理焦虑的技能和工具,会让孩子这一生都受益匪浅。
对待小一点的孩子,可以试试给焦虑起绰号的办法。比如,孩子有社交焦虑,就可以用轻松的语气、游戏的形式,给这种焦虑,起个名字叫“懦弱虫”。日常引出各种情境,让孩子做好打败“懦弱虫”的心理铺垫,孩子害怕、担忧、不自信时,都可以用这种办法来脱敏。
对待大一点的孩子,就要着重纠正那些导致焦虑的错误认知。第一步,帮孩子识别错误认知。比如,孩子做错了事,他可能会担心家长惩罚。在察觉到孩子有焦虑情绪时,可以先鼓励他把自己担心的结果、原因画下来或写下来。第二步,像苏格拉底一样,向孩子提出一系列关于焦虑的问题,引导孩子批判性思考。比如,孩子每次考试前都担心考砸,我们就可以用类似问题启发他们:你怕考砸,每次的考试成绩都跟你的担心一致吗?考砸这事,有多久没发生了?你怎么知道每次都考砸呢?……第三步,把启发孩子的结果,用简短的句子总结出来,越短越好,最好朗朗上口,让孩子很容易记住。比如:我没有水晶球,所以并不能预知未来;我朋友没跟我打招呼,说不定是他走神了;一切都有可能发生……这些金句能让孩子在接下来的事情中,多一些笃定,慢慢认清客观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