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做的,不只是帮老人争取600元

2021-12-08 16:03:53来源:健康报编辑:张炼

一部手机、一台平板电脑、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同伴,是余文龙的工作标配。作为一名老年人能力评估师,余文龙的日常工作就是和同伴一起到失能老人家里,对失能老人进行等级评估、同伴辅助记录。

在成为老年人能力评估师之前,余文龙做的是社区老人健康管理工作,负责老人健康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2019年,《北京市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津贴管理实施办法》出台,规定经能力综合评估为重度失能的老年人可享受每人每月600元的补贴津贴。余文龙由此走上了老年人能力评估之路。

余文龙所在的公司与民政局签订了委托协议,余文龙也参加了由北京市民政局组织的为期3天的系统学习和考核,通过了职业资格认证,成为了一名评估师。两年来,他评估了1000余名老人,其中80%的都是重度失能。他渐渐意识到,帮助困境之下的老人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住在北京城二环以内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平房,家里没有卫生间,公共厕所在十米开外的胡同里,余文龙的评估对象中约70%的老人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失能老人至少需要一个人照顾,没有能力请护工的家庭就只能让一名家人放弃上班在家看护。余文龙说:“绝大多数接受评估的老人,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太好。600元补贴足够老人每个月纸尿裤或营养餐方面的花费。”

按照评估要求,评估师主要是对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精神状态与社会参与能力、感知觉与沟通能力进行评估。这三方面“严重失灵”的老人,即可被评为重度失能老人,可以领取政府发放的补贴津贴。

余文龙的工作有着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他会在上门的前一天给老人家属打电话进行预评估。“老人需不需要喂饭?上厕所需不需要人扶?意识是否清醒?”这3个问题能够使他对老人的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如果老人生活能够自理、意识足够清醒,那就还远未达到失能标准,就不用上门评估了。“老人怕花钱,上门评估的费用大概是120元一次,预评估可以让那些未达到重度失能的老人免花冤枉钱。”余文龙说。

在距床最近的地方摆放一台坐便器,坐便器旁边挨着轮椅,房间里弥漫着大小便气味……这些是重度失能老人家里明显的特征。上门评估,除了要对老人进行提问、测试,还要对老人的精神状态和居住环境仔细观察。“偶尔也会遇到与家属描述不符的情况。”余文龙说,从业以来,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因为他亲眼见过失能老人真正的处境,他想让政府补贴能够帮助到真正需要的人。

两年评估师的职业生涯,余文龙自觉收获了很多“馈赠”。他说:“有位老奶奶90多岁了,在去年获得了抗美援朝纪念章,她的意识已经不再清醒、长期卧床、重度失能。”在大约15分钟的评估结束后,老人70岁的女儿拿出了老人的勋章,给余文龙讲起自己母亲当年的光荣事迹,骄傲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接受失能评估的老人往往喜欢讲以前的事情,尤其是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他们记不得午饭吃了什么,但是对久远的过往却记得很清晰。“偶尔也会遇到一些老人发脾气,评估过程中也会碰到一些困难,我没把这些当成负担,只想成为老人的帮手,帮助他们做评估,让他们有机会安享晚年。”余文龙说。

链接

2020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第三批新职业中,有老年人能力评估师。早于新职业发布,2019年10月,北京市民政局面向社会招募,委托相关人员开展从事失能老人能力评估工作。按要求,受民政局委托的供职于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持证评估师每年都要按时参加民政局组织的能力提升培训,评估题目和量表也都会随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能力评估师有10万人左右。

    编辑推荐